大阪市中心高楼林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3.5平方米,居全国末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需要,大阪在城市更新中着力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蓝绿灰相融合的“花园水都”形象。 上海正在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生态之城”和“科创中心”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大阪的实践或可为三者有机结合提供一种新思路。
6月的大阪与上海几乎同时入梅,阴雨氤氲中五彩斑斓的花竞相绽放,让穿梭于钢筋水泥森林中的我感受到一抹绿意。
我漫步于JR大阪站北侧。在本届世博会召开前夕,位于JR大阪站北侧的梅田货运站旧址改造2期项目Grand Green Osaka实现部分开业运营。作为大阪的新地标,该项目以打造“绿色”与“创新”相融合的公共空间为目标,通过盘活存量土地,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久前,“上海制造佳品汇”首届海外专场也在此举办。
梅田位于大阪市中心主干道御堂筋的北端,与南端的难波、心斋桥、道顿堀等商圈齐名,是关西地区的核心交通枢纽。
梅田原本是淀川下游沿岸的低湿地,经围垦填埋形成农田,故得名“埋田”,江户时代改为现名。1874年梅田火车站的建成开启了关西铁路运输的新时代,也加速了大阪的工业化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棉纺织业和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大阪赢得了“东方曼彻斯特”之称,但也由此产生了环境污染、人口过密、住房困难等城市病,昔日的“水都”变身为“烟都”。
日本城市规划先驱关一在1923年出任大阪市长后实施了第二次市域扩张,使大阪一跃成为日本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工业产值最高的城市,直至1932年被东京超越,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大阪时代”。
关一在规划中吸收了霍华德的“田园都市”理念,主张通过在郊外建造住宅以及铁路等配套设施,为中下阶层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他通过实施“受益者分担金制度”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御堂筋拓宽延伸工程,使之成为宽44米、长4公里的银杏大道。1928年通过的《综合大阪都市规划》首次对公园系统以及绿道进行综合规划,这在当时可谓划时代之举。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年货运量曾高达300万吨,与东京的汐留站共同组成支撑日本经济运行的物流“大动脉”。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集约化方向转型,公路货运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87年,日本国有铁道(简称“国铁”)因长期亏损宣告解体,开始实施民营化改革。梅田火车站的货运功能被转移至吹田和百济站,腾出的24公顷区域(简称“大阪站北”或“梅北”地区)成为大阪市中心“最后的黄金地块”。
2002年,日本政府出台《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旨在加强城市的生态宜居、创新交流、国际化等功能,以应对少子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带来的挑战。大阪站北地区被划入“都市再生紧急整备区域”,其开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据《大阪站北街区营造基本计划》(2004),将东侧的7公顷区域建造成为以新型产业和创业为导向的“知识之都”(knowledge capital)商业综合体,即2013年开业的Grand Front Osaka。该计划由“大阪站北街区营造推进协议会”制定。会长关淳一时任大阪市市长,他继承了祖父关一的城市规划思想,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致力于将大阪打造为能够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水都”,而非成为第二个东京。
第二阶段,依据《梅北2期区域街区营造方针》(2015),以“绿色”和“创新”为主题,力求将西侧的17公顷区域打造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提升都市文化与品牌形象的高品质城市空间。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隈研吾、都市规划专家小林重敬等参与了方针制定。该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在中央区域建造4.5公顷的都市公园(即“梅北公园”),通过公私合作探索可持续的管理运营模式。为了迎接大阪·关西世博会的召开,部分区域自2024年9月起陆续开放,直至2027年全面落成。
在京都站以西步行约15分钟即可来到梅小路公园,占地面积约为13公顷,今年恰逢其开园30周年。位于公园核心部位的是群落生境“生命之林”以及为纪念平安建都1200周年建造的“朱雀之庭”。2024年,二者被环境省认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共生区域”。
在草坪广场北侧和“朱雀之庭”西侧的分别是近年来开业的京都水族馆和京都铁道博物馆,新增的休闲观光设施不仅为公园聚集了更多人气,也有效缓解了京都市政府在公园管理和维护方面的财政压力。
与梅小路公园不同的是,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梅北公园在建设初期即引入公私合作模式。受大阪市政府委托,独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机构负责按照防灾避难场所标准对梅北公园进行地块整理。以三菱地所株式会社为代表的9家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参与公园的功能提升建设,由其组成的“一般社团法人梅北绿色管理组织”(简称“MMO”)获得对梅北公园及整个街区50年经营管理权。
MMO团队曾对纽约市中心布莱恩特公园(Bryant Park)等案例开展实地考察,就如何营造绿色公共空间达成以下共识:
首先是在尝试中探索最佳方案。都市再生机构于2020年发起了为期1000天的“梅北外庭广场”实验项目,鼓励开发商围绕智慧公园管理、提升公园附加值、激发街区活力等开展多元化实践。例如,培养7种草坪草,从中选择最适合梅北地区土壤环境的品种,并采用割草机器人对草坪进行智能化管理。此外,作为国土交通省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实施对象,梅北公园还引入AI摄像头和远程绿地管理系统等技术来提高公园管理效率。
其次是坚持多样性和包容性。梅北公园设计者不仅通过种植樱花和红枫等常见园林植物来展示四季更替之美,还通过栽种花菖蒲、雨久花等具有“水都”特色的乡土植物,打造水绿相间的生态廊道。为了实现绿色低碳目标,梅北公园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计,已获得绿色建筑(LEED)等认证。在包容性方面,梅北公园提供了多样化的场地使用方式,以满足人们日常休闲、文化娱乐、应急避难等需求。
最后是建立“绿色伙伴制度”。梅北公园的运营管理资金全部由民间承担,为了确保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MMO管理团队邀请具有相同价值理念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根据出资金额和享有权益的不同,“绿色伙伴”分为高级、重要、主要和支持四类。总部设在大阪的百年制药企业乐敦(ROHTO)是目前唯一的高级合作伙伴,它获得了梅北公园中央白色波浪形屋顶设施(由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5年冠名权。这些合作企业不限地域和行业,重视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领域的投资,希望借梅北公园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创造新价值。
除公园之外,Grand Green Osaka还引入了商务办公、酒店会展、休闲购物、住宅等设施,以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集聚,力求在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打造创新高地。已有多家日本企业宣布入驻,包括亚洲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久保田、本田汽车智能化研发工作室、集富(JAFCO)风险投资公司以及樱花互联网等新兴企业。
作为对梅北1期项目“知识之都”功能的延伸拓展,Grand Green Osaka设有多种共享办公和体验型设施,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统称为“JAM BASE”(共创基地),吸引了各类创新主体入驻。大阪大学继在“知识之都”设立开放式创新办公室后,又在共创基地开设“未来技术实验场”,让更多人了解其在智能机器人、类脑科学、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人体全息探测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参与相关实验。
为了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由大阪政商界代表组成的一般社团法人“梅北未来创新机构”(U-FINO)于2022年成立。该机构通过信息整合与共享搭建起资助方与创新创业者之间的桥梁,并通过定期举办创新峰会,推动初创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这些举措在促进官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离开梅北公园,我随着步履匆匆的上班族们走进大阪车站。这里汇集了7个站点13条线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一个半世纪以来,大阪已从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优化、功能提升、生态修复为主导的城市更新阶段。市中心屋顶绿化蔚然成风,但新建绿地实属不易。梅北项目以街区营造为出发点,着力提高生态和生活品质,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其公私合作的开发管理模式不仅为城市更新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有助于解决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实现共治共享、共建共赢。